東南亞正以驚人的速度崛起爲全球加密貨幣和區塊鏈技術的核心樞紐,憑藉其年輕化的人口、廣泛的普及率以及多樣化的政策環境,吸引了全球投資者、開發者與創新者的目光。
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和越南在加密貨幣的普及度、活躍項目、政策支持、文化環境、移民簽證難度、經濟激勵措施以及區塊鏈社區發展方面展現出獨特優勢與挑戰。本文深入剖析這四個國家的加密貨幣市場,旨在爲投資者、從業者及區塊鏈愛好者提供詳盡的市場洞察與決策依據。
馬來西亞的加密貨幣採用率達到19.9%,顯著高於全球平均水平15.5%。比特幣以34.9%的持有率領跑,其次是Ripple和以太坊,反映了投資者對成熟資產的偏好。
社區層面上,在馬來當地有自發的Bitcoin社區 Bitcoin Malaysia,他們致力於爲新手提供入門知識
並積極舉辦吉隆坡的專題研討會,適合本地 Web3 社區成員參與。
Superteam Malaysia在本地也相當活躍,去年的Solana Summit APAC也是在吉隆坡舉辦,吸引了包括Pyth network,Birdeye,Jupiter,Solana foundation等全力支持,活動吸引了大量的Solana生態同好。
來源:https://solanasummit.org/
與此同時,加密貨幣在馬來西亞年輕一代中興趣日益濃厚。馬來西亞的大學生的區塊鏈社團也非常活躍,APUBCC(亞太科技大學區塊鏈協會),Sunway Blockchain Club,Taylor Blockchain Club等都非常活躍。其中,很多成員大學畢業後也從事了crypto相關工作,並積極幫助學校推進和建設學生生態。
來源:http://apu.edu.my/
活動層面上,馬來西亞區塊鏈周(Malaysia Blockchain Week,MBW)自2024年起成爲區域盛事,吸引了超3000名與會者,涵蓋開發者、投資者和政策制定者。
此外,KL、檳城和沙巴等地的小型meetup蓬勃發展,主題包括DeFi、NFT和Web3,吸引了年輕開發者與大學生羣體。
馬來西亞約有300萬年輕人參與加密貨幣交易,佔總人口的近10%。有相當多知名的帶單KOL也來自馬來。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和普通用戶開始購買比特幣、以太坊等主流幣種進行投資或交易。
受監管的交易所:馬來西亞證券委員會自2019年起通過認可市場運營商(RMO)框架審批數字資產交易所。目前已有6家交易所獲得正式或有條件許可,爲用戶提供合法安全的加密交易服務。例如知名平臺Luno、Tokenize、MX Global等均在馬來西亞持牌運營,提供馬幣與加密貨幣的兌換交易。
創業公司與應用:馬來西亞也孕育了一批結合區塊鏈的新創項目。例如Ethscan和Coingeko等,凸顯了本地技術實力。
活躍的本地生態:Pudgy Penguins在馬來也相當活躍,積極組織各種活動。小企鵝的形象生動可愛,也吸引了很多年輕人的加入,在本地年輕人中有相當不錯的知名度。
來源:@AaronTeng
馬來西亞政府對加密貨幣持審慎支持的態度,通過逐步完善監管來確保市場健康發展。
早在2019年,財政部就定義數字資產爲受監管證券,並授權證券委員會(SC)發佈指引,將數字貨幣交易平臺納入合法監管。目前的監管特點包括:
交易所許可制度:所有提供加密貨幣兌換服務的平臺必須獲得SC許可,並遵守嚴格的反洗錢(AML)和投資者保護規定。截至2024年,馬來西亞受監管交易所已增加至6家。
數字代幣發行:爲了支持區塊鏈初創企業融資,SC在2020年發佈數字資產指引,開放首次交易所發行(IEO)機制,允許註冊平臺爲合規的區塊鏈項目發行代幣募資。這使本地公司能夠通過發行數字代幣在馬來西亞募集資金,擴大了創新企業的融資渠道。
中央銀行:馬來西亞國家銀行雖未承認加密貨幣爲法定貨幣,但對區塊鏈技術保持關注,並探索央行數字貨幣(CBDC)的可能性。就在最近,馬來西亞總理宣佈啓動“數字資產創新中心”計劃,由馬來西亞央行主導。
來源:Techflame
馬來西亞自2019年起建立起初步的加密監管框架,涵蓋交易所許可、IEO指引及反洗錢規範,展現出對區塊鏈創新的積極態度。然而在實際執行中,仍存在不少空白地帶,尤其是對DeFi、NFT等新興領域缺乏明確指引。
整體而言,馬來西亞當前處於“有框架、缺細則;有活力、缺護欄”的發展階段,監管與創新仍在不斷磨合中。
一方面,監管政策展現出對創新的包容性與探索性,另一方面,初創項目與投資者仍需在不確定的政策環境中摸索前行。如何在保護投資者與釋放產業潛能之間找到平衡,仍是接下來監管演進的關鍵命題。
馬來西亞人口約20%爲華人;普通話、廣東話在吉隆坡、檳城和柔佛等地廣泛使用,商業會議和社區活動常以普通話或英語進行。
英語普及率相當高,英語作爲官方語言降低了語言障礙,多元文化環境使馬來西亞對海外高度友好,特別是在商業和科技領域。
消費水平不高,飲食融合中餐,如海南雞飯、福建面和點心,檳城的街頭美食街尤其受華人歡迎。吉隆坡和檳城的華人社區活躍,擁有商會、文化協會和中文學校,爲華人投資者提供歸屬感。
馬來西亞的移民簽證類型及其首次獲批年限和續簽情況如下:
馬來西亞第二家園(MM2H)簽證:時間不等。
就業準證(Employment Pass):首次獲批1-3年(視合同而定)。
家屬準證(Dependant Pass):首次獲批1-5年(視主申請人簽證而定)。
學生準證(Student Pass):首次獲批1年(通常與課程長度掛鉤)。
Graduate PASS:獲批1年。
泰國69%的投資者瞭解加密貨幣,12%參與投資,遠超全球平均水平。數字資產沙盒爲初創企業提供試驗環境,2024年交易量達500億美元,佔東南亞市場的20%。曼谷的區塊鏈周活動吸引全球目光,2025年東南亞區塊鏈周(SEABW)在曼谷ICONSIAM舉辦,預計超1萬名與會者,涵蓋Web3、DeFi和GameFi主題。由於地震原因,該活動最終遺憾取消。
清邁和普吉島的加密社區也在興起,吸引數字遊民和遠程工作者。2024年的下半年,MegaEth、Invisible Garden、Starknet等都在清邁和曼谷舉辦相當多的開發者活動和黑客鬆。
來源:https://invisible.garden/
去年的 Devcon 7(2024年11月,曼谷)是以太坊社區的全球盛會,吸引5000+開發者與會,聚焦Layer-2擴容(如Optimism、zkSync)、Dencun升級成果及未來Verkle Trees計劃。大會展示DeFi、NFT和Web3創新,推動東南亞區塊鏈發展,並通過黑客馬拉松和教育活動增強社區凝聚力。
來源:https://devcon.org/en/
本土交易所:泰國最知名的加密貨幣交易所是Bitkub,總部位於曼谷。Bitkub獲得泰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的認可,並佔據泰國本地約75%的市場份額。此外,Zipmex(新加坡創立的區域性交易所)也在泰國運營,市場佔有率約15%。其他持牌交易平臺還包括ORBIX、Bitazza等,提供泰銖兌加密貨幣的服務,爲用戶提供便捷的本幣交易渠道。
近年來,國際巨頭也進入泰國市場:Binance通過與泰國財團Gulf成立合資公司(Gulf Binance),已於2023年底獲得泰國財政部頒發的數字資產運營牌照;韓國交易所Upbit也取得在泰國的運營許可。這使泰國成爲區域內少數既有本土龍頭又吸引國際平臺競相進入的市場。
泰國的創業者在Web3領域不斷探索,誕生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項目:
GuildFi: 泰國本土的遊戲公會和元宇宙平臺,爲玩家提供在多個遊戲中賺取和管理代幣的基礎設施,已獲得Coinbase、Animoca等國際投資。
Token X: 泰國暹羅商業銀行(SCB)旗下的子公司,專注於數字代幣發行與資產代幣化服務。它是泰國首批獲得ICO門戶資格的機構,幫助企業通過代幣籌集資金,並開發資產上鍊解決方案。
Bitkub Chain: 由Bitkub公司開發的公有鏈平臺,基於以太坊技術進行分叉,推出了本地代幣KUB,支持智能合約與本地代幣發行。Bitkub Chain上的應用生態正在拓展,包括去中心化金融和NFT項目,體現了本土公司向區塊鏈基礎設施延伸的野心。
此外,泰國幾大銀行通過旗下風投部門投資區塊鏈項目,如SCB的10X基金、開泰銀行(KBank)的KBTG部門,都積極佈局DeFi、元宇宙和金融科技創業公司。
泰國在東南亞中率先建立了較完善的加密貨幣監管制度,政府態度可概括爲“鼓勵創新,嚴守底線”。主要特點如下:
法律框架:早在2018年,泰國就頒佈了《數字資產法令》,明確加密貨幣和數字代幣的法律地位,允許受監管的交易及ICO活動。根據該法令,數字資產業務(交易所、經紀商、託管等)必須申請財政部頒發的許可證,並受SEC監管。這一制度確保只有合規的業者才能運營,也爲投資者提供了法律保護。
投資者保護舉措:泰國SEC不斷更新規則以保護投資者利益。例如2021年起,要求交易所對客戶資產實施更嚴格的託管措施(多重簽名等)。此外,SEC亦要求交易所執行嚴格的實名KYC流程,自2020年起新開戶用戶必須親臨驗證身份證,以符合反洗錢標準。
個人所得稅豁免:泰國內閣已批准財政部提出的新稅收措施。自 2025 年 1 月 1 日至 2029 年 12 月 31 日期間,個人通過受泰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監管平臺交易數字資產所得的資本利得將免徵個人所得稅。與此同時,泰國SEC也積極籌備針對於數字資產上市的新規則。
來源:Techflame
泰國是一個兼具包容性與多元文化的國家,這種氛圍也反映在其加密貨幣生態中。儘管以泰語爲主要語言,但在曼谷、清邁等主要城市,英語廣泛用於商業與國際交流,降低了華語社區進入本地 crypto 圈的語言門檻。
泰國的華人族羣約佔全國人口的10%左右,尤其在曼谷和清邁,華人社區活躍;形成了相對友好的文化環境。
在生活層面,泰國消費水平相對適中,尤其對來自中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的 Web3 從業者而言,生活成本具有一定吸引力。飲食方面,泰餐與中餐在口味上有一定相通之處,皆以酸甜辣爲主,華人普遍能較快適應。泰國各地也有大量中餐館,甚至不少由華人經營,既滿足了飲食習慣,也加深了社區歸屬感。
總體來看,泰國的文化環境對華語用戶較爲友好,且本地對 crypto 的認知與接納度正不斷提高,成爲越來越多華人創業者與數字遊民選擇的“加密中轉站”或落腳地。
泰國近年來積極招攬數字人才,包括區塊鏈從業者和遠程工作者。2022年起,泰國推出了爲期10年的“長期居留簽證”(LTR)計劃,其中“遠程工作專業人士”子類別專爲高收入的數字遊民設計(要求年收入超過8萬美元等)。不過,由於條件嚴苛,這一計劃適用人羣有限。
爲了吸引更多一般數字遊民,泰國政府在2024年5月宣佈新的“目的地泰國”數字遊民簽證(DTV)。該簽證有效期長達5年,每次入境可停留180天並可續延180天,相當於持有人每年幾乎可以連續在泰工作生活12個月。
PS:需要注意的是,泰國內閣雖然剛批准了加密貨幣銷售利潤個人所得稅豁免政策,不過自2024年起將對在泰居留超過180天的個人全球收入徵稅。因此,數字遊民若長期停留也需考慮稅務合規。
新加坡擁有全東南亞最高的加密貨幣持有率之一。根據Gemini發佈的《2025年加密報告》,約28%的新加坡居民持有數字資產。這一比例在全球名列前茅(超過美英等傳統強國),表明加密投資在新加坡已較爲主流。
與此同時,新加坡也成爲連接亞洲與歐美、東西方加密生態的關鍵樞紐。憑藉其開放的市場、健全的法律制度以及多語言、多文化的社會結構,新加坡長期以來吸引着來自全球的區塊鏈項目、開發者與投資者。它既是華語 Web3 創業者的首選落點,也深受歐美資本與技術團隊的青睞——真正扮演了“全球加密的十字路口”。
活動層面,新加坡更是全球頂級加密盛會的常駐舉辦地。Token2049 和新加坡區塊鏈周已成爲國際標杆性活動,其中 2024 年 Token2049 吸引了超過 2 萬名參會者,涵蓋 Web3、DeFi、AI、基礎設施等多個前沿板塊。在基礎建設方面,Coinbase 與新加坡經濟發展局(EDB)合作建立工程中心,於 2024 年招聘了 50 名區塊鏈工程師,進一步鞏固了其技術高地的地位。新加坡區塊鏈協會(BAS)也在政策對話、行業規範、教育賦能等方面持續推動生態發展,截至 2024 年會員企業數已突破 500 家。
作爲東南亞門戶、全球資本流通中轉站、新興技術融合點,新加坡已然成爲加密世界中不可替代的戰略據點。
來源:https://www.asia.token2049.com/
國際公司總部:因爲監管清晰、稅制優惠,不少全球知名的加密企業將亞太總部甚至全球總部設在新加坡。例如幣安(Binance)早期曾在新加坡運營(後因牌照問題退出),Crypto.com、Coinbase、火幣等大型交易平臺都在新加坡設有辦公和團隊。此外,USDT穩定幣的發行公司Tether、Circle等也在新加坡積極拓展業務。新加坡本土也出現了服務本地用戶的交易平臺,如Coinhako(獲得新加坡金融管理局許可)等。這些公司爲新加坡用戶提供了多元的交易和理財渠道。
本土區塊鏈項目:新加坡孕育了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區塊鏈創業項目。傳統金融機構也積極涉足,新加坡最大銀行星展銀行(DBS)推出了數字交易所爲合格投資者提供加密交易服務,新交所(SGX)探索發行數字債券等。這一系列舉措鞏固了新加坡作爲亞洲加密金融中心的地位。
新加坡作爲亞洲金融中心,近年來在金融科技(FinTech)領域持續展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依託其完善的法律體系、開放的市場環境和強大的政府支持,新加坡已成爲全球領先的FinTech創新樞紐。根據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數據,截至2024年底,該國已有超過1,400家FinTech公司註冊運營,涵蓋支付、借貸、保險科技、區塊鏈、數字資產等多個細分領域。
牌照制度:2025年5月,貨幣管理局(MAS)通過《支付服務法》監管數字支付代幣(DPT),要求爲海外客戶服務的交易所6月30日前獲牌照,審批嚴格。凡是在新加坡經營數字代幣交易、託管、轉賬等業務的公司,都需要申請MAS的許可證(小型支付機構或主要支付機構)。MAS對申請者的反洗錢措施、技術風險管理、資本金要求等進行嚴格審查。目前,已有30家左右的加密公司獲得MAS頒發的“主要支付機構”牌照,包括Crypto.com、Coinbase、等。持牌機構可以在受監管環境下向新加坡用戶提供加密服務。
穩定幣監管:鑑於穩定幣對金融體系的重要性,MAS於2023年8月推出了全球較早的單一貨幣穩定幣監管框架。新規要求,在新加坡發行、以新加坡元或G10貨幣錨定的穩定幣,必須滿足100%準備金、及時贖回、透明披露等嚴格標準。發行量超過500萬新元的穩定幣發行人需申請牌照並標識爲“MAS監管穩定幣”。
稅務與法律確定性:新加坡對加密貨幣的稅收政策相對寬鬆——個人資本利得免稅,因此個人持有比特幣等增值並不直接徵稅(除非被認定爲交易行爲)。企業方面,如果以加密形式收款需繳企業所得稅,但總體稅負環境仍具吸引力。
此外,新加坡法律認可智能合約和電子記錄,新近通過的相關法律賦予數字代幣財產地位,這爲數字資產交易提供了法律清晰度。政府司法部門也成立了專門小組研究DeFi、元宇宙的法律框架,爲行業發展保駕護航。
總體而言,新加坡FinTech發展體現了“政府引導 + 企業創新 + 國際協作”的協同模式,在具體的執行層面,新加坡雖然不可或缺,卻也實實在在地給大部分的crypto項目帶來了合規挑戰。
新加坡75%爲華人,普通話和英語並用,英語普及度高,飲食熟悉(如粵菜、炒粿條、點心),烏節路和唐人街的中餐館深受歡迎。華人社區通過商會和文化節(如新加坡華人文化節)保持活躍,2024年吸引10萬名參與者。
不過新加坡飲食,租房等生活成本較高,作爲crypto初創公司來說,團隊建立在新加坡不一定是新價比最高的選擇。
在教育方面,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開設了金融科技和區塊鏈課程,不少學生投身相關研究和創業。同時,政府機構和行業協會定期舉辦公衆講座和黑客鬆,向大衆科普區塊鏈知識,培養本地技術人才。
整體而言,新加坡社會對加密貨幣的態度是審慎樂觀的:既有相當比例的人積極參與,也有健全的機制來提升全民素養,防範投資盲從。
作爲國際人才高地,新加坡對高技能的區塊鏈和科技人才具有很強吸引力。新加坡沒有專門針對加密行業的簽證計劃,但其一般的創業和工作簽證體系爲合格人才提供了途徑。
新加坡移民政策嚴格,競爭激烈。就業準證(EP)爲專業人士提供,通常需工作邀請和最低5,000新元月薪,審批週期約1個月。
ONE準證爲頂級人才提供,5年可續簽,不綁定僱主,配偶可工作,需證明全球影響力,2024年僅批准100個名額。高薪資要求和生活成本(月租約2000新元)對初創企業從業者構成挑戰。
對於個人數字遊民來說,新加坡生活成本較高且無特別簽證,停留通常限於短期商務或旅遊。
越南擁有近1億人口,且平均年齡較低,互聯網和智能手機普及率高。這爲加密貨幣的大範圍傳播提供了肥沃土壤。據統計,截至2023年約有2094萬越南人持有加密貨幣,佔總人口的21%以上2024年交易量達1050億美元,佔東南亞市場的30%。
由於消費和工資水平不高,越南有大量性價比高的開發者和市場營銷人員,本地地推社區繁多,且業務廣泛,從外包公司到遊戲工作室,爲整個Crypto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活動層面,本地代表性活動如 GM Vietnam(由Kyros Ventures與SSI Digital主辦)聚焦政策、DeFi與Web3創業,吸引來自亞洲與歐美的開發者與投資人;Super Vietnam 更融合AI與區塊鏈主題,展現出越南在加密與新興科技領域的雙重野心。
剛剛結束的Solana Summit APAC 2025 也在越南峴港成功舉辦,是Solana在亞太地區的年度核心盛會。活動匯聚了超過千名生態開發者、創始人、創作者;圍繞DeFi、基礎設施、增長黑客等議題展開深入討論,並設有黑客鬆、Demo Day、社區聚會等豐富環節。
來源:@SolanaSummitOrg
儘管監管環境模糊,越南卻誕生了一批在全球有影響力的區塊鏈項目和公司,展現出本土開發者的實力:
Axie Infinity:全球知名的區塊鏈遊戲,由越南工作室Sky Mavis開發。玩家通過培育對戰虛擬寵物Axies獲取代幣獎勵,實現Play to Earn。Axie Infinity的成功讓世界看到了越南團隊的開發能力,也引發本地大量仿效者投入區塊鏈遊戲領域。
Kyber Network:由旅居新加坡的越南人團隊創立的去中心化交易協議(DEX),Kyber是DeFi領域早期的重要項目之一。其創始人Loi Luu是越南裔,Kyber的研發力量很大部分在越南。Kyber提供鏈上代幣兌換服務,曾獲得包括硅谷著名投資者在內的支持,也將越南開發者帶入了以太坊DeFi圈的核心視野。
Coin98: 是越南本土最具代表性的加密項目之一,起初以錢包起家,逐步擴展爲集錢包、DeFi入口、跨鏈橋、交易平臺於一體的 Web3 應用。目前,公司旗下有三大部門 Coin98 Labs、Coin98 Venture以及 Coin98 Network;涵蓋了從產品到投資再到媒體的全面生態。
Saros:是在 Solana 上構建互聯網金融市場的基礎設施,產品從DEX出發,目前延展出了DLMM(動態流動性做市商),AMM,PERPS和手機端應用的多方面工具。Saros同時也獲得了來The Solana Ventures、Spartan Group、Hashed、GenBlock Capital、Impossible Finance等一衆明星投資。
總體而言,越南的區塊鏈創業生態非常富有生機,尤其是在遊戲領域。據統計,截至2024年越南已誕生100多個區塊鏈初創項目,涵蓋遊戲、金融、基礎設施等領域。這些項目很多瞄準全球市場,利用越南的人才成本和技術基礎,在國際融資平臺上募資發展。
長期以來,越南在加密貨幣監管方面處於灰色地帶。早在2017年,越南政府便禁止比特幣用於支付,但對個人持有和交易未作明確立法,導致市場一直遊走於不受監管的狀態。然而,近兩年越南當局開始逐步行動,嘗試建立法律框架:
禁止支付與現行法律:根據越南國家銀行2017年的通知,加密貨幣不被視爲合法支付手段,使用比特幣等支付貨款屬違法行爲,可處以罰款。然而,法律並未禁止個人買賣或持有加密貨幣,將其視爲一種商品或資產。因此過去幾年越南民衆大量交易加密貨幣,其法律依據有一定模糊性。
數字資產法案出臺:重大突破發生在2024年6月,越南國會通過了《數字技術產業法》,其中首次將數字資產納入法律框架。該法將數字資產分爲虛擬資產和加密資產兩類,並要求政府制定具體管理細則。法律預計2026年1月1日起生效,這意味着越南正給出兩年過渡期讓配套法規落地。
越南以越南語爲主,商業領域使用英語,英語普及率不高。胡志明市和河內的華人社區約佔人口的1%,規模較小。
社交網絡上,越南語的加密討論社區非常活躍,大量YouTuber和Facebook博主普及投資知識。然而,高熱度也帶來了高風險。越南發生過多起涉及加密的傳銷騙局和詐騙。僅2024年一年,就連續破獲了多個加密騙局:如冒充虛擬交易所MTC詐騙投資者近10萬億越南盾。這些案例頻繁見諸報端,政府也通過官方媒體提醒民衆提高警惕。
可以說,越南社會對加密貨幣的態度經歷了狂熱—反思的過程:熱情仍在,但理性和警惕也越來越強。在教育方面,越南高校尚未有太多區塊鏈課程,但一些民間培訓和技術社羣起到了補充作用,培養了工程師社區的分享學習氛圍。
越南目前沒有專門的數字遊民簽證或科技人才引進計劃。外籍區塊鏈從業者通常以投資成立公司的方式獲取越南長期簽證(通過投資者簽證或工作簽證)。相對其它國家,越南的簽證政策比較傳統,短期內對吸引國際加密創業者不算特別友好。
不過,越南擁有大量本土受過良好理工教育的人才,IT工程師薪資相對低廉,這使不少國際區塊鏈公司選擇在越南設立研發中心或外包團隊。可以認爲,越南在區塊鏈人才方面主要依託本土人力資源,以產出優秀項目聞名國際,而非通過移民吸納外來人才。